美國牛仔褲文化源遠流長,其中Levi’s可説是最有名的牛仔褲品牌。當中最令人趨之若鶩的系列絕對是Levi’s Vintage Clothing(下稱LVC)。此支線由設計師每季從Levi’s Vault寶庫內超過兩萬件歷史珍品、原版衣物中,挑選岀適合產品來作完美復刻。務求由版型、布料、色彩,甚至車線顏色都細緻復刻出來,自2012年起更每季設立特定主題,發行印刷一本又一本戲劇感十足的lookbook。 LVC的宗旨是希望客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,例如當他踏進店內拿起一件1953 Type II牛仔褸時,感受跟幾十年前拿起的牛仔褸是一樣的話,那麼Levi’s 便成功了。當然,大部份人都未真正經歷過五十年代,很多時候那些印象也是來自Elvis Presley、 Gary Cooper等影星紅人的經典作品。今次就讓我們帶大家回到差不多七十年前,研究一下筆者手上這件LVC 1953 Type II跟五十年代原版的復刻有多忠實。另外更解構下很多新手入門疑惑,關於unsanforized/ loomstate/ Shrink To fit的縮率問題。 Close-up Details早期的牛仔褸始終是工裝,所以設計細節如胸前打褶、口袋皆是以實用、耐用作考量,美感總是隨功能性而衍生出來的,真真正正的'forms follow function'。型號為507XX的Type II 誕生於1953年,是將原有Type I—506XX加以改良而成的產物,版型上保留了原有的Boxy fitting和胸褶結構。 但就由單袋變成雙袋設計,並設有鈕扣袋蓋。較易磨擦及拉扯之處皆採用了bar-tack車縫補強技術,這個橙色線顯示是1953年晚期(甚至1954年起)的設定,因為1953年早期是以黑色bar-tack車縫的。 至於這面單面紅旗,其實在古著界存在很大爭議。理論上,雙面紅旗(上圖右)是1951年開始才出現,以往一直是單面紅旗,正如筆者手上這件復刻(上圖左)... 那麼問題來了,這件不是復刻1953年嗎?!怎會出現1951年前的設定?其實就原版歷史而論,Type II出現的確實年份已是眾說紛紛。 很多古著玩家,尤其是日本的都普遍認為Type II誕生年份是1952年(而不是Levi's聲稱的1953),因為坊間的古董原版珍品有不少是單面紅旗,但據歷史1953年Levi's已註冊了雙面紅旗(U.S. Registration No. 577,490),這樣推論單面紅旗的Type II最早也只能誕生於1952年吧?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要打倒這個推論,可以說1953年雖然轉了雙面紅旗,但自1940年代起Type I用的單面紅旗尚有剩料存貨,照廠做法應該會把它們用完、減少浪費吧?這樣便出現了1953年的單面紅旗Type II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然而這個理由亦不成立。根據資深研究者Denim Seeker編寫的《Levi's Jacket Book》以及按照實物量度得知,Type I用的單面紅旗是19mm高,而Type II用的則是17mm高,完全是尺寸不同的兩支旗!根本不可能是交替使用的'transitional period'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結論是Levi's於1953年3月(據官方目錄)推出Type II時,的確造了新的單面紅旗去生產,但到7月21日成功註冊新旗後,便開始製造雙面紅旗去生產Type II,而有剩的單面旗相信亦會在一年半載用完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如此照理推論,1952-1953那兩年間出現過的紅旗與bar-tack線色組合順序如下: 單面紅旗 x 黑線bar-tack (早期) 單面紅旗 x 黃線bar-tack (中期) 雙面紅旗 x 黃線bar-tack (晚期)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因此LVC這個單面紅旗 x 黃線bar-tack復刻並非失誤,純粹屬中期的一個過渡組合。 勉強要抽秤的話,倒是可著眼於紅旗的用料。原版Levi's(在1970年之前)一直用rayon布料製作紅旗,其中一個辨識處是它洗滌多次後會捲曲起來,而現今的LVC復刻是以nylon/polyester布料製作紅旗,所以失去了原來應有的捲曲效果。 至於衫腳底部的鎖鏈車線是很忠於原著,的確當年是一行鎖鏈車(上)、一行普通平車(下),直至1955年起才開始轉為兩行皆用鎖鏈車線。總括而言,這件LVC 1953 Type II在款式細節上還原度是甚高,接下來便從家角度去解構一下Shrink To Fit縮率與實際版型效果的影響了。 Shrink-to-fitShrink To Fit 顧名思意是要透過脫漿縮水來達到合身效果。因為當年原著版本Type II是採用了未有作縮水處理且由窄封織布機製造的布料,如此綿質牛仔布經過車縫作為成衣,水洗後一般會有8-13 %的縮率。除了脫漿後會縮水外,由於牛仔布未有經過洗水處理,在穿著一段時間後會有迷人的色落,令一眾牛仔迷津津樂道。LVC 1953 Type II都沿用了unsanforized的牛仔布,呈現原汁原味的效果。 筆者極端地用60℃熱水浸了40分鐘,讓布料一次過縮水到盡(怕縮得太細的朋友可改用30-40℃水)。 結果比較退漿前(圖左)及退漿後(圖右)的效果,真的合身了很多,而且帶有強烈的50年代剪裁風格。以下是脫漿前後的尺寸比較和實際著用的示意圖,希望為舊雨新知的牛仔迷提供一個參考。 詳細內容歡迎參考以下視頻記錄: LVC的魅力不止於精良的品質和工藝,還有能帶用家回到過去,好像可以親手接觸到一個未有經歷過的年代,似遠又近。強烈的色彩和堅強的歷史傳承,昇華了整體感覺。 < Quote from Levi’s >
“Replicating the past, as opposed to predicting what’s next.” is the main goal of LVC. |